大一迟到的军训补到了大二的开学,趁着军训的闲暇搭了个博客。
博客里的第一篇文章就写自己想了好久的总结吧,把自己从高考到大一的这一个阶段写进去,做个留念。
高考
我的高中母校
在离高考两个多月的时候,我意外的生了一场病,注意力无法集中,睡眠也被打乱,整个人都处于崩溃边缘。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是上两天课请两天假,跑遍了重庆的各大医院,最终得到的答复是:无法治愈,只能靠自己适应。得到答复的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最终还是返校继续准备高考,尽管一直不在状态。
考前一个多月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誓师大会,我头脑一热冲上了主席台,看着台下,拿起话筒慷慨地讲了一通,我已经不记得我讲过什么,只记得最后喊出了 “我们寒窗苦读了十二年,决不能放弃”。
一路过来我都被告知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有多么重要”,然而,当走到高考这一个人生重要的岔路口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一丝使命到来紧张,甚至没有考虑过我长时间的低迷会对它产生什么影响。我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结束吧。
高考结束那天晚上,我突然发觉高中三年像是一场梦,直到梦醒后我才发现,我的三年这样结束了,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
没有狂欢,也没有不舍,只是感觉苍白的结束了。
高考成绩不出意外的差,有些不甘心,但是却又没有勇气再战。
之后的那个暑假整个人是前所未有的放松,去欢乐谷玩了回来嗓子哑了三天。可能是高考前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当我彻底放下这件事后,我的病情也在逐渐的好转。
大一
虽然这两年互联网行情不太好,我不得不承认会感到一些焦虑。有时候自己也会调侃”49 年进入国军”,但无论如何,我依然庆幸能够沿着这条道路前行
上
大一上期,我的时间主要在学校的工作室度过。我在入学前就听说重邮的互联网氛围很好,学校里有好几个互联网工作室,而且据说能够在工作室里留任的基本都能进入不错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是大厂。我一开学就加入了蓝山工作室,选的是 golang 后端方向。
大一新生在工作时里就是以学员的身份每个周末参加学长们的课程。实际上,这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培养方案,每周告诉你应该学习什么,然后自己去研究相应的技术栈。每周一节课其实时间上是很紧凑的,像 redis 和 mysql,rabbitmq 这样都会是一节课,但实际上一节课根本讲不了多少,全靠自己下去花功夫,所以感觉进度还是很快。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包括那些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的课的时间,我都投入在技术坑中,有时候至在一两点还在写代码、看文章,那会的进步也比较大。也正是因为进度快,所以放弃的人很多,从刚招新的几百号人,到三节课后的几十人,再到寒假考核后的不到 20 人。
除了 coding 能力的提升,我在工作室中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
下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工作室仍然每周末上课,但我们学的已经算是是一些高级的技术栈了,像 server register、opentelemetry。通过大一上学期的积累,我们已经可以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东西了,平时还能找些项目来练练手。在一个校级的数据库设计大赛中一个同届的工作室大佬和我,还有一个前端学长组队参加完成了一个单体聊天平台项目,但是只拿了个三等奖,非常难受。
大一下最后的一次考核是蓝山的留任考核,决定最后的去留。开始搭的那个考核项目花了七八天的样子,但是因为某个地方实现不了,没办法,只能把项目推倒重来。最后交上去的那个项目总共就写了两天多,完成度非常低,使用的技术栈也很有限。本来是完全没有希望留任的,但是我们那一届蓝山和极客工作室的 golang 部门都有 hc,于是我很幸运地留任了极客工作室,感谢极客收留我。
回想整个大一的经历,我记得在在科目三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在宾馆和前端队友去对寒假考核的接口;还记得某天下午就要开始答辩,午饭没吃、午觉没睡还在修代码。尽管大多数时候是抱着不想被人落后面的心态在做事。
我还是很庆幸自己走上这条路的,因为我深知自己并非一个能静得下来的人,能走到现在,只是因为每行代码跑起来的正向反馈支撑着我而已。
展望
至于未来?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划,模模糊糊并不明朗。
大概是在即将到来的大二学年 多刷些算法,多背点面经,多敲代码,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在大二的暑假能收获一份实习的 offer。
希望来年的今天还能像今天一样至少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吧。